惠而浦索賠案最新進展:基準價或作出調整
欄目:家電新聞-上市企業 時間:2022-03-02 來源:中國家電網 作者:編輯
-
【劃重點】: 近日,惠而浦(600983)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將出現虧損5.3億元到6.3億元,上年同期歸母凈利潤為虧損約為1.5億元。 在上述公告中,惠而浦披露業績預虧的原因之一為,鑒于公司
【家電資訊-家電新聞 - 上市企業,作者:編輯】近日,惠而浦(600983)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將出現虧損5.3億元到6.3億元,上年同期歸母凈利潤為虧損約為1.5億元。
在上述公告中,惠而浦披露業績預虧的原因之一為,鑒于公司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2021年全年預計仍出現虧損,固定資產存在減值跡象,根據相關政策及規定,公司對合并范圍內的固定資產實施減值測試,經公司財務部門與評估機構初步測算,公司擬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超過3億元(未經審計,最終以審計結果為準)。
此外,有消息稱,備受市場關注的投資者訴惠而浦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一案已于2月16日迎來新一批案件的開庭審理。
記者從上海滬紫律師事務所劉鵬律師處了解到,由于新司法解釋的實施,本次開庭爭議焦點主要是基準價該如何認定。被告惠而浦公司認為根據新的司法解釋,基準價有變化,應當按照9.44元/股的新基準價計算,而不是此前的基準價7.48元/股。
劉鵬律師表示,該案件的實施日和更正日還是和之前判決認定的一致,沒有變化。所以目前索賠區間還是和之前一樣。根據法院前期判決,凡是于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7月26日期間買入惠而浦股票,并在2017年7月27日之后賣出或仍持有該股票而虧損的投資者,均可以通過公號“大眾證券報”(特征碼:11011)報名,參與索賠。目前該案仍在索賠時效中,律師將繼續代投資者向公司提起訴訟索賠。
惠而浦之所以引發投資者訴訟索賠源于2020年8月1日公司收到的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經查明,惠而浦通過編制虛假的銷售訂單并確認收入、提前確認未發貨的訂單收入、少記銷售折扣、延遲確認銷售費用、收入跨期確認、少記營業成本等方式,累計虛增2015年度、2016年度營業收入2.45億元,累計虛增2015年度、2016年度利潤2.23億元。
惠而浦的上述造假行為已經構成相關法律法規中界定的虛假陳述。根據《證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上市公司因虛假陳述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可以向公司提起民事訴訟索賠。
2021年11月,安徽省高院下發了惠而浦證券虛假陳述案件的二審投資者勝訴《民事判決書》。法院最終認定惠而浦因為證券虛假陳述行為導致投資者受損,應向投資者方某賠償損失。但考慮到證券市場本身存在較大風險,且結合本案虛假陳述行為時間段內大盤、行業板塊指數等波動情況,安徽省高院酌定扣除本案系統風險和其他風險因素的比例為70%,最終判賠比例是30%。投資者方某實際獲賠金額為28.09萬元。
劉鵬律師表示,雖然投資者方某的獲賠比例不高,但本案的勝訴或將推動前期已經起訴案件的處理進度,對后續將參與索賠的投資者也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免責聲明: 家電資訊網站對《惠而浦索賠案最新進展:基準價或作出調整》一文中所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系QQ:411954607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 猜您喜歡
美的前三季度凈利同比增長14% B端業務實現持續增長
京東集團:第三季度凈營收2,603.9億元,電子產品及家電品類同比增長2.7%
TCL智家股東688萬股被司法拍賣
長虹美菱斥資3.71億并購合肥實業控股權
「河南」內黃縣歡樂電熱毯廠召回部分歡樂人家牌電熱毯
惠而浦:2024年歸母凈利潤預增122%左右
- 推薦新聞
- · 美的前三季度凈利同比增長14% B端業務實現持續增長
- · 京東集團:第三季度凈營收2,603.9億元,電子產品及家電品類同比增長2.7%
- · TCL智家股東688萬股被司法拍賣
- · 長虹美菱斥資3.71億并購合肥實業控股權
- · 「河南」內黃縣歡樂電熱毯廠召回部分歡樂人家牌電熱毯
- · 惠而浦:2024年歸母凈利潤預增122%左右
- · 飛科電器2024業績預告:上市以來首現營收利潤減半
- · 石頭科技去年實現營收119.27億元 同比增長37.82%
- · TCL智家2024年實現凈利10.19億元
- · 美的集團2024年營收突破4000億大關